采訪·撰文/周穎
眼下,寸土寸金的民營經濟大省浙江省正在推廣一種新的土地“擴容”方式:通過農村土地流轉入市,挖掘存量土地利用價值,既站在農民的立場解決了農村土地流轉有關利益問題,還能解決GDP發(fā)展中土地要素的缺失。
11月16日,浙江省委副秘書長、省農辦主任夏阿國對媒體表示:“最快2010年元旦起,浙江將在全省推廣農村集體土地入市,并逐步實現(xiàn)與城市國有土地‘同地、同價、同權’的健康流轉模式,在全省范圍推廣‘嘉興模式’”。而浙江省政府、省國土廳下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大農村土地整理改革試點的通知》,亦對此輪改革起到推動作用。
看起來,浙江省正希望在土地制度上進行突破,借此從經濟低速增長中振作起來。上半年浙江省GDP低于全國平均7.1%的增速,僅為6.3%。種種跡象表明,原本經濟最活躍的浙江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土地的制約。
拿嘉興來講,這里農業(yè)用地保有率高達86%,而農業(yè)產出占嘉興GDP的比重還不到6%;城市化水平相對滯后,還有50%以上的農民居住在農村,農村建設用地比較浪費,而非農用地儲備不足。
缺田少地的浙江省做出上述舉動,彰顯出浙江省土地與經濟發(fā)展的矛盾。早在2005年,經濟領先的浙江省就率先暴露出土地與經濟發(fā)展的矛盾。當時的報道稱,浙江省建設用地已超過規(guī)劃用地的99%,不少地區(qū)5年就用完了10年的用地指標。
“嘉興模式”的實質是對農村宅基地、建設用地重新調整,這一舉措有6個特點:承包經營權落實到位,土地流轉基礎扎實;土地流轉總量偏少,方法以委托流轉為主;土地流轉形式多樣,流轉以轉包出租為主;土地流轉主體多元,以大戶流轉為主;流轉期限靈活,以短期流轉為主;流轉價格不等,以追求效益為主。這一模式目前已經在浙江全省推廣,并得到了國土資源部的認可和支持。
也有專家對此持不同的看法?!拔覍涌燹r村土地流轉進入市場保持謹慎的態(tài)度,因為完全有可能在流轉過程中出現(xiàn)改變土地用途和性質的現(xiàn)象。我認為,農村市場當務之急并不是土地流轉,而是引導農民如何加快產業(yè)化步伐,如何認識到農業(yè)的重要性并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币恢毖芯哭r業(yè)的浙江大學教授呂家龍在接受《數(shù)字商業(yè)時代》采訪時如是說。
浙江的鄰省江蘇也一直積極進行農村土地流轉的試點工作。一直關注江蘇土地流轉的江蘇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徐元明對記者表示,就江蘇農村土地流轉來看,還是給農民帶來了實惠,土地流轉租金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這些盤活的土地主要是宅基地和建設用地,也重新讓農村土地有了更大的價值。
早在2003年6月就倡導并執(zhí)行“農村集體土地流轉大改革”的廣東省,這種做法得到了農民的認可。廣東省安慶村女村民溫翠瓊家里有明顯的變化。在土地未流轉之前她自己種植蔬菜,每畝年收入不足500元,十多畝土地一年收入是5000元左右。實行土地流轉后,她將土地以每畝800元年租金計,全部租賃給蔬菜公司,每年有近萬元收入。除土地租金以外,另一份收入是她每天到蔬菜公司打工,月收入約800元,一年下來的收入近兩萬元。
顯然,浙江省在農村土地流轉這條路上已避免了廣東出現(xiàn)的問題?!凹闻d模式”的示范意義在于,能夠解決經濟發(fā)展中存在的土地財政和城市建設用地稀缺之間的矛盾。既能解決農民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收入的增加、加快城鎮(zhèn)化步伐,還能為工業(yè)化建設、為以后的經濟發(fā)展儲備更多的可利用土地。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