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向集團又按捺不住了,即將啟動新一輪的收購。這次收購目標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頗有影響力的電池制造商美國A123系統(tǒng)公司(A123Systems Inc。),此項收購投資總額高達4.65億美元。此前,A123公司因電動汽車市場遲遲未能激活而經營困難。
回溯近些年浙江民企出擊收購國外企業(yè)的案例,有成功也有失敗。在汽車領域,李書福掌舵的吉利控股成功從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手中收購瑞典知名汽車品牌沃爾沃,被世人津津樂道;當然也有失敗案例,青年集團和龐大集團對落魄汽車品牌薩博的收購案則最終以失敗告終。
來自浙江省發(fā)改委的數(shù)據顯示,“十一五”期間,浙江企業(yè)累計對外投資總額達到73.35億美元,其中中方投資額63.9億美元,是“十五”期間的11.4倍。
收購多為互補
“抄底”是大部分民企收購時常用的手段。民企因為資金有限,在收購時較為追求性價比和互補性,收購一家經營困難或者瀕臨破產企業(yè)的成本遠低于收購一家處于上升期的企業(yè),同時對被收購企業(yè)而言也會較為有利。
在吉利控股收購沃爾沃案例中,吉利控股缺乏技術平臺和品牌影響力,無法進入高端汽車市場;沃爾沃正好擁有先進的汽車技術以及口碑出眾的高端品牌形象;當時沃爾沃的母公司美國通用汽車急于“瘦身”,歐洲本土汽車工業(yè)也忙于自救,無暇分身競購沃爾沃。多方因素作用下,吉利控股成功拿下沃爾沃,“吉利”知名度和曝光度也隨之暴漲,為更多消費者所了解。
歐美一些企業(yè)面臨破產風險,很多是其自身經營不善,或者是轉型失敗;當然也有外部環(huán)境造成的難以為繼。萬向集團此次收購的A123公司創(chuàng)辦于2001年,致力于研究、生產、銷售新一代鋰電池,是寶馬、通用等汽車業(yè)巨頭的供貨商,并曾獲得奧巴馬政府2.49億美元的資助。這樣的一家高科技、新能源的明星企業(yè)明顯受困于美國以及全球電動車產業(yè)的緩慢進程,訂單量和銷售額不足以支撐日常運營和產品研發(fā)。
像A123公司這一類企業(yè)往往握有許多的專利和技術,組建了專業(yè)團隊。這些無形的知識資產正是國內民企最為缺乏的。民企為了品牌、技術、團隊,“抄底”收購一些瀕臨破產或者經營不善的外企,也是較為折中的選擇。這些看似“雞肋”的公司往往能為國內民企補上技術、品牌方面的短板。
相關閱讀